在食品工業領域,智能化成為多個企業追尋的潮流。像乳企這類食品企業就嘗試在預處理、發酵、灌裝到包裝的整個生產過程引進購入智能化的發酵罐、智能灌裝機以及智能包裝生產線等,利用中央系統控制實現所有設備的鏈接,實現生產過程的全自動化;而食品機械設備企業也嘗試在組裝過程中使用機器人進行生產,實現20秒完成一臺設備組裝的高效……
按理來說,智能化該是每個企業主動擁抱追隨的,但筆者實際接觸部分食品及食品機械設備企業后發現,對于部分企業來說,智能化、機器換人,實際上帶著些許“被逼無奈”的意味。
首先是時代浪潮裹挾。當前智能制造2025的口號響得尤為嘹亮,像《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國制造2025》等政策的相繼出臺使得智能制造受到熱捧。地方也拿出資金、政策等多方面對發展智能制造的企業予以扶持。食品工業相關企業想要獲得相應扶持就需要發展智能化,迎合市場發展大趨向。
其次是勞動成本上升相逼。像近來有研究報告顯示,如今年輕一代的辭職率逐漸攀高。表現在企業中就是常年招工卻找不到工人。佛山就有一家咖啡機生產企業,原先生產時候需要近兩千名員工,龐大的勞動需求量使得該企業常年集齊足夠工人。另外,不少企業為留住原有工人,工資每年都會上漲,這進一步加大了勞動力成本。
人們喜好多變,逼迫柔性化升級。人們的喜好多變對食品企業來說尤為明顯,早先市場上出現的臟臟包、“蜂窩煤”蛋糕等都屬于突然火爆的網紅單品,出現后一時間風頭無人能及,然而隨后便出現門可羅雀的現象。在多種口味的沖擊下,不少食品企業選擇少量、多品種生產,這對食品機械設備的柔性化程度要求很高。而非智能的食品機械設備在生產不同口味食品時候需要對生產線進行改動,極為麻煩。
雖然是被逼的,但當前實現智能化、機器換人的企業都嘗到了不少甜頭。例如享受到了各地對智能化生產的政策、資金支持,拿佛山為例,該地為推廣機器人應用提出對骨干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給與整機銷售金額10%的事后補助,而購置機器人的企業也按照是否是佛山出品分別給與設備購置費用總額12%、8%進行事后補助。生產線的智能化改造在降低企業用工成本上有著顯著的作用。像上文中提到的咖啡機生產企業使用智能化設備進行生產后生產線上可減少一半人工。更讓人驚喜的是,相較于人工、普通機械設備,智能化設備在精確度、失誤率甚至效率上均有明顯改善。而且智能化生產線由中央系統控制生產,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變更生產產品極為容易。我國就有啤酒企業引進智能化生產線生產針對年輕人的個性化啤酒。
當然智能化設備集合高新技術,其使用、管理、維修等都有一定的難度。早先某礦泉水企業就引進國外自動化生產企業進行礦泉水生產,但因為對設備的調試、使用方面的不熟悉,導致這條生產線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效益。這種現象的出現表明智能化設備只是一種工具,而不是拯救企業的萬能鑰匙。應用智能化設備、生產線后,更應該不斷對技術、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進,加強自身技術研發隊伍的建設,在減少生產線工人的同時,加速培養研發型人才。 |